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大興國小50周年校慶時獻穗堂紀念碑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
圖說:大興國小校友捐贈新建拾穗牆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
圖說:大興國小現任校長顧淑芬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
圖說:大興國小遊戲場60年前是學生月考場地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
圖說:大興國小古老的升旗台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
圖說:大興國小獻穗堂。 人間社記者梁金福攝大興國小100周年校慶 校風勤儉愛物永流傳
2022-04-27
彰化縣大興國民小學走過100年,4月23日慶祝百年校慶活動,校友返校聚焦於已有50年歷史的「獻穗堂」,是當年由學生在暑假拾稻穗興建而成的,它喚起3、4、5年代校友的記憶,當年拾稻穗的辛苦,卻是心中無限的甜蜜。獻穗堂目前作為綜合辦公室。
校長顧淑芬對於校友熱烈返校參加百年校慶活動,非常感動,表示大興國小環境十分優雅,民風淳樸,人才輩出,校友向心力很強,是一個作育英才的好地方,尤其獻穗堂由學生拾稻穗興建,從小養成勤儉愛物的美德。「在這裡上班,受到薰習,心情開朗,感到很幸福。」
大興國小現址彰化縣福興鄉外埔村,民國10年(日據時代)原興建在外中村,稱為「外中公學校」,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,遷到現址。學校旁有一座軍用飛機場,戰爭加上災害,本校、分校二度分分合合,最後落腳在現址。
大興國小學生來自福興鄉東區,轄區內大部均是務農,經濟條件不佳,當時校長鐘水瀨為鼓勵學生「勤儉愛物」,發動三年級以上學生利用暑假期間,在農民一期稻作收割後,下田「拾稻穗」,開學後送到學校,如果全班達到一定的數量,學校給予一個躲避球獎勵。
學生從民國41年開始拾稻穗送回學校,然後轉賣,累積基金,到民國60年累計達10萬多元,因而有興建禮堂的構想,經由校友縣議員白權、鄉民代表會主席梁世燦的努力,並獲得時任縣長陳時英、時任鄉長呂炳旺的支持,民國60年建校50周年校慶「獻穗堂」正式落成啟用,成為教育界的美談。陳時英並為大興國小建校50周年校慶及「獻穗堂」興建完成立碑誌慶。
校友施明發曾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,回想起當年,利用暑假下田拾稻穗,宛如就是暑假作業,雖然很辛苦,但現在看到「獻穗堂」依然發揮功能,感到很欣慰。
校友大興國小退休校長梁淳熙,在校長任內,經常以「獻穗堂」的故事教育學生,啟發學生「勤儉愛物」的美德,是最好的教材。
大興國小建校100周年校慶,除了「獻穗堂」有50年歷史,目前碩果僅存最古老的建築就是升旗台,已超過70年,升旗台前的空地,現有兒童遊憩設施,帶給學生歡樂童年。一位經常帶孫子回母校遊憩的校友,回憶起60年前,這片種滿鳳凰木的廣場,是學生腦力激盪的恐怖場所,每次月考搬出椅子,到鳳凰樹下考試。
顧淑芬說,大興國小是一所充滿人情味的優質學校,認為自己很有福報,在這種環境服務,更培養他開闊的胸襟,愛物惜福。校友在100周年校慶捐建了兩面藝術牆,其中一片牆以「拾稻穗」圖,和獻穗堂相互輝映,讓世世代代的學生均能「勤儉愛物」,承先啟後,發揚獻穗堂的精神。
校長顧淑芬對於校友熱烈返校參加百年校慶活動,非常感動,表示大興國小環境十分優雅,民風淳樸,人才輩出,校友向心力很強,是一個作育英才的好地方,尤其獻穗堂由學生拾稻穗興建,從小養成勤儉愛物的美德。「在這裡上班,受到薰習,心情開朗,感到很幸福。」
大興國小現址彰化縣福興鄉外埔村,民國10年(日據時代)原興建在外中村,稱為「外中公學校」,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,遷到現址。學校旁有一座軍用飛機場,戰爭加上災害,本校、分校二度分分合合,最後落腳在現址。
大興國小學生來自福興鄉東區,轄區內大部均是務農,經濟條件不佳,當時校長鐘水瀨為鼓勵學生「勤儉愛物」,發動三年級以上學生利用暑假期間,在農民一期稻作收割後,下田「拾稻穗」,開學後送到學校,如果全班達到一定的數量,學校給予一個躲避球獎勵。
學生從民國41年開始拾稻穗送回學校,然後轉賣,累積基金,到民國60年累計達10萬多元,因而有興建禮堂的構想,經由校友縣議員白權、鄉民代表會主席梁世燦的努力,並獲得時任縣長陳時英、時任鄉長呂炳旺的支持,民國60年建校50周年校慶「獻穗堂」正式落成啟用,成為教育界的美談。陳時英並為大興國小建校50周年校慶及「獻穗堂」興建完成立碑誌慶。
校友施明發曾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,回想起當年,利用暑假下田拾稻穗,宛如就是暑假作業,雖然很辛苦,但現在看到「獻穗堂」依然發揮功能,感到很欣慰。
校友大興國小退休校長梁淳熙,在校長任內,經常以「獻穗堂」的故事教育學生,啟發學生「勤儉愛物」的美德,是最好的教材。
大興國小建校100周年校慶,除了「獻穗堂」有50年歷史,目前碩果僅存最古老的建築就是升旗台,已超過70年,升旗台前的空地,現有兒童遊憩設施,帶給學生歡樂童年。一位經常帶孫子回母校遊憩的校友,回憶起60年前,這片種滿鳳凰木的廣場,是學生腦力激盪的恐怖場所,每次月考搬出椅子,到鳳凰樹下考試。
顧淑芬說,大興國小是一所充滿人情味的優質學校,認為自己很有福報,在這種環境服務,更培養他開闊的胸襟,愛物惜福。校友在100周年校慶捐建了兩面藝術牆,其中一片牆以「拾稻穗」圖,和獻穗堂相互輝映,讓世世代代的學生均能「勤儉愛物」,承先啟後,發揚獻穗堂的精神。
最新消息
人間佛教研究院偕聖卡洛大學 合辦身心安適一日營
2025-11-23大慈佛社三代喜同堂 200人齊聚圓明寺樂活共讀
2025-11-23鄰居幫忙鄰居 洛杉磯協會攜手社區傳溫情
2025-11-23南華大學韓國33觀音巡禮二部曲再獲好評 頒聘4位韓國榮譽顧問
2025-11-23佛光會108間房舍安僧信 緬甸災後重建展現希望之光
2025-11-23【星雲大師全集20】佛教管理學.人間佛教的「治心十法」②
2025-11-23內湖禪淨中心歲末聯誼 僧信携手等向前共創新局
2025-11-22佛光人社區植淨蓮 暢談樂活人生
2025-11-22花蓮佛光人跟著大師辦教育 送福田「做就對了」
2025-11-22宿霧跨宗教「翻譯與真理」 聖卡洛大學與佛光山再合作
2025-11-22
相
關
消
息







